恭喜以下得獎者,本單位將於近日以E-mail或電話通知領獎注意事項與頒獎儀式細節,敬請留意信箱或來電。
如10/31前未收到通知,請聯繫活動窗口莊小姐(信箱:ttc@nycu.edu.tw;分機:52497)。
◎得獎作品(共 6 件)
名次 | 作品 | 投稿者 |
第一名 | 圓旭空間 | 建築研究所 許恒昱、陳品岑 |
第二名 | JUHU CAFÉ 竹湖咖啡 | 建築研究所 江泓陞 |
第三名 | Node Café | 護理學系 吳慕真 |
佳 作 | 交大0100 Station | 建築研究所 蔡宗晏、黃宣堯 |
佳 作 | 織間 | 建築研究所 邱靜宣 |
佳 作 | 茶狐 | 傳播與科技學系 柳力瑋 |
◎作品簡介
第一名|圓旭空間(建築研究所 許恒昱、陳品岑)
浩然圖書館位於校園中心,是主要通行動線與人流匯聚之處。我們計畫活化館旁閒置的圓形半開放空間,結合新舊設計語彙,將其轉化為兼具功能與文化特色的交流場域。設計上,圖書館量體厚重,因此新空間以輕透為主,藉由半圓形透明半戶外結構,形塑與本體對比的視覺效果。透過圓形交疊的構成手法,延續原有場地的圓形特質,營造通透流動感。此設計不僅活化閒置空間,更在新舊融合中創造出美學與實用兼具的場域,成為校園中一處交流停留與共享的新據點。
第二名|JUHU CAFÉ 竹湖咖啡(建築研究所 江泓陞)
設計基地設於大禮堂,利用延伸聯合服務中心空間並保留過道,以維持流動性。考量咖啡廳屬對外服務、聯服中心櫃檯屬對內服務,本設計將兩者整合為「服務櫃檯帶」,有效結合吧檯與櫃檯功能,同時清晰區劃紀念品販售區。二樓部分引入旋轉樓梯,打開原有封閉垂直介面,使咖啡廳與二樓座位區自然銜接。原會議室則移至廊道空間,採開放式設計並以簾幕調節,兼顧通透與隱私。整體空間因此更具互動性與彈性,讓咖啡廳成為交流、休憩與展示的多功能場域。
第三名|Node Café(護理學系 吳慕真)
Node Café 以「節點」為核心概念,融合三重意涵:網路節點象徵代表資訊連結,是資料傳遞的起點、終點或中繼站;竹子的節點代表生長與新生;交流交點則呼應人群互動,象徵相遇與啟發。Node Café將成為師生與訪客的交流節點,人們在此獲得靈感、建立連結,並各自前往嶄新的旅程。主要風格為現代簡約與青春活力,透過竹材與木質家具、黑金屬窗框及大片落地窗,營造「科技×自然」的氛圍。此外,透過以「竹狐」為形象的Chat Box可以讓學生和訪客更加了解「竹」與校園的深厚淵源和其永續價值,打造兼具便利與科技感的全新體驗。
佳作|交大0100 Station(建築研究所 蔡宗晏、黃宣堯)
Oloo 電動滑板車自交大光復校區興起,帶動校園內的騎行風潮,不論是共享或自有車款,都成為交大獨特的景象。浩然圖書館位於校園核心,周邊匯聚重要系館與行政區,且常舉辦就博會、音樂祭等大型活動,是交通與活動樞紐。若能導入 Oloo,將提升校園動線流暢度,不僅便利電動滑板車騎士,更能同步照顧輪椅、嬰兒車與寵物車,打造更友善的校園環境。
佳作|織間(建築研究所 邱靜宣)
過去,圖書館是校園知識的中心。起初的大廳挑高六米,鋪上大理石地板、矗立洗石子的柱子,建構出一種莊嚴而精神性的象徵。然而,在當代學習模式中,隨著數位學習與知識普及化,圖書館已不再是唯一的學習核心。在這樣的轉變下,本設計引入「布」——它不只是柔軟的材料,更是能主動牽引交流的存在。布會垂掛、延展、分隔、連結,它以自身的輕盈與流動性,重新形塑空間的秩序與氛圍。它邀請人們停下腳步、靠近彼此,讓學習回到互動與對話。這裡不只是學習的場域,更是校友與賓客能駐留談天、彼此交換記憶與經驗的所在。布在空間裡宛如編織的網,將不同世代、不同身份的人連結在一起,使圖書館再次成為共同生活與思想交會的核心。
佳作|茶狐(傳播與科技學系 柳力瑋)
說到泡茶,就不得不提起茶具,而茶具包含許多不同的種類與功能,可以說是與飲茶文化息息相關,因此以「茶狐」諧音「茶壺」,將茶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做為店鋪命名由來。風格選擇以茶具俯視圖作為空間設計參考。平時作為泡茶、喝茶的我們都是以俯視的角度端看茶具,這次不妨就讓我們成為那茶湯,流淌在這樣視角的空間規劃中。在命名、概念、空間規劃就緒後,思考什麼地方適合這樣的閒情雅致、讓人佇足停留呢?一餐擁有大片玻璃窗且能遠眺人社二館前的樹林,如果能來場下午茶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