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宗旨
緣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以理工專業聞名全球,著重應用科學學術研究及專業人才培育,並以理工、資訊、管理見長,近年來陸續於人文社會學院、客家學院中擴增人文、族群、傳播、應用藝術、音樂、教育等系所,積極佈局理工專業外之人文社會學術研究專業領域,邁向綜合完全大學並朝全方位學術專業發展。為促進本校理工與人文專業領域間的合作並激盪更開闊的學術研究,本校於九十六學年(97.4.23)第四次校務會議,通過設立「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人社中心)。
宗旨
本中心宗旨為「建立陽明交通大學的人文特色」,發展人文社會領域之頂尖研究,以「社會科技」為發展特色,致力於校內理工與人文社科的跨領域、跨學科研究整合,促進國內外研究之合作交流,推動國家社會發展之前瞻性議題。

組織規劃
本中心設置主任一人,由主任召集本校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人文社會學院與客家文化學院院長成立「執行委員會」,做為中心業務的主要監督與決策單位;在著作出版方面,薦請學校聘任專業學界人士成立「編輯審查委員會」,落實業務的推動時,能廣納各方意見。
中心任務
- 跨領域研究競合
- 建立亞太區域人文、社會研究交流網絡
- 邀請海內外學者駐點研究
- 撰寫系列叢書及專書
研究計畫
目前 | 調整後 |
|
|
中心成果
人社中心自設立以來,每年邀請至少13位的海外學者來訪客座、學術合作、駐點研究。
推廣校園學術倫理課程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活動
→「推廣校園學術倫理課程」部分人社中心承接「教育部校園學術倫理教育與機制發展計畫」,成立「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平台,推動臺灣高等教育學術研究倫理教育,致力於研發數位課程與線上檢核機制,目前已開發中英文版課程超過100個單元、發展逾千道測驗試題。配合教育部與科技部政策,資源中心與臺灣百餘所大專校院合作推動學生課程,亦成為近百間醫療科研機構教育訓練平台之一,服務超過50萬名使用者,已成為臺灣最重要的學術倫理教育管道之一。
人社中心成立自今出版多本人社領域的研究專書
《滄桑十年:簡及與台灣農民運動》(2012)
《全球化時空、身體、記憶:台灣新電影及其影響》(2015)
《族群、社會與歷史》(2015)
《蘭嶼的族群認同與媒體》(2015)
《台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乘與發展》(2015)
《近代台灣知識分子的軌跡:1920年~1945年的思想》(2015)
《跨域思維:台灣與全球客家政策對話》(2016)
《台灣農民運動與土地改革》(2017)
每年10篇以上的國內外學術期刊以及每年舉辦大型國際研討會、學術工作坊以及學術倫理推廣教育。其中,學術倫理推廣部分,已辦理國內外交流與講座活動20餘場、巡迴演講30餘場,合計約有5千人次參與,亦曾邀請美國、澳洲、日本等國際學者來臺交流,以及4次的國際學術參訪,未來也將針對學術研究倫理議題出版相關專書。
中心願景:人文思索的宏觀展望
近年來,科技發展的突飛猛進,隨著人工智慧研究如火如荼的進行,與大數據分析所衍生的科技應用與發明,科技之浪潮對未來人類生活中有著無限的可能與想像。陽明交通大學人社中心以「社會科技」為發展特色,理工與人文社科的跨領域結合,在科技技術面得以佔有優勢,同時人文層面又能保有對社會議題的關懷。因此,在此研究主軸下,期望從跨領域交會,探索科技在社會中的未來發展與應用,但又可以以深厚的人文素養涵養作為立基,逐步成為立足亞洲並與國際學術接軌的研究中心,並使陽明交通大學成為國際知名的綜合型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