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 張維安博士

 學術經歷

  • 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1987)
  •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博士後研究員
  •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訪問學者
  • 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訪問學者
  •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訪問學者
  •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訪問學者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訪問學者

現職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約聘研究員
  • 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理事 (2020-2024)
  •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期刊編輯委員 (2016-2018; 2023-2025)
  • 《台灣客家研究叢書》(國立中央大學)主編 (2013-2025)
  •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講客廣播電台「客座教授安烈炫」(客家研究科普)節目主持人(2024-)

職務經歷

  • 2019.8- 2021.7 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Directo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Hsinchu)
  • 2016-2018.7.31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 (Director,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Hsinchu)
  • 2015-2016.7.31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中心代理主任 (Acting Director,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Hsinchu)
  • 2012-2018.7.31 國立交大通大學客家學院院長(Dean, College of Hakka Studi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Hsinchu)
  • 2012-2018.7.31 國際客家研究中心主任(Director,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Hakka Studi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Hsinchu)
  • 2012-2020.1.31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Hsinchu)
  • 2012-2018.7.31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合聘教授(Professor, Joint Appointment with the Institute of Sociolog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Hsinchu)
  • 2010-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所合聘教授(Professor, Joint Appointment with the Institute of Hakka Cultural Studie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Taoyuan)
  • 2006-2012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De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Hsinchu)
  • 2005-2006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室 召集人(Coordinator, Center for Taiwan Studies,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 2004-2005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Professor, Hakka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2003-2005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Dean, College for Hakka Studie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2003-2005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Director, Center for Hakka Studie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2003-2004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Professor, Hakka Institute of Social Cultural Studies,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2002-2003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Director, the University Librar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 1998-2012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Professor, Institute of Sociolog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 1995-1997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Director,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 1994-1998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教授(Professor,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 1994-1995 國立清華大學「兩性與社會研究室」召集人(Coordinator, Research Program on Gender and Society)
  • 1989-1990 國立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副召集人(Associate Coordinator, Research Program for Asian-Pacific Cultural Studies)
  • 1989-1990 國立清華大學「兩性與社會研究室」副召集人(Associate Coordinator, Research Program on Gender and Society)
  • 1987-1994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 2004-2008 臺灣客家研究學會理事長
  • 2004-2008 臺灣資訊社會學會理事長

期刊論文(2010-2021)

  • Hsu Yu-Tsuen, Chang Wei-An, and Chang Han-Pi, 2021, “The Sarawak Dabogong Festival and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Malaysia.” Review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 8(2021): 39-60. Publisher ISSN: 2214-3955. brill.com/rrcs
  • Chiu, Ann Shu-ju and Chang Wei-An, 2018, “Hakka American Association and their Online Discourses: A Case Study of the Taiwan Council Global Website,” Chinese America History & Perspectives: Th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8: 81-90.
  • 張維安、邱淑如,2016,〈網際網路與客家想像社群的建構:客家委員會的客家社群經營〉,《華僑華人文獻學刊》,2: 59-71。
  • 張維安、彭佳玲,2015,〈臺灣原住民族、客家族群數位機會之賦能與融入〉,《客家研究》,7(1): 37-101。
  • 張翰璧、張維安、利亮時,2014,〈神的信仰、人的關係與社會的組織:檳城海珠嶼大伯公及其祭祀組織〉。《全球客家研究》,3:111-138。
  • 張維安、張志宇,2014,〈土地、族群與經濟活動:中港溪與後龍溪流域的客家經濟特色〉,《客家研究》,6(1):31-62。
  • 張維安、李宗義、李士傑,2013,〈跨越官僚的專業線:網路力量與救災行動〉,《思與言》,51(1):55-102。
  • 邱淑如、張維安,2011,〈網際網路與紐約福州移民的聯誼會〉,《資訊社會研究》,21:32-51。
  • 張維安,2011,〈族群文化發展與客家文化的未來〉,《客家學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61-72。
  • 楊舜云、鄭靜宜、張維安,2011,〈台灣客家傳統服飾文化特質之在發現〉,《輔仁民生學誌》,17(2):139-153。 (ISSN 1027-6149)
  • 楊舜云、張維安、鄭靜宜,2011,〈臺灣客家文化運動中族群服飾的改良與創新〉,《客家研究》,4(1):115-150。 (ISSN 1991-7953)
  • 張容嘉、張維安,2010〈客家文化園區政策分析:文化與產業結合的願望思維〉,《客家公共事務學報》,1:29-53。(ISSN 222-6982)

專書(編著)(2010-2023)

  • 張維安、河合洋尚主編,2023,《族群與客家研究理論》。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ISBN:(9789865470722)
  • 蕭新煌、周錦宏、張維安主編,2023,《客家飲食文化的跨國經驗》。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 張維安主編,2022,《客家與周邊族群關係》。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ISBN:(9789865470456)
  • 張維安、潘美玲、許維德主編,2021,《客家與族群研究的技藝》,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ISBN:9789865470036
  • Wei-An Chang, Shih-Chung Hsieh, Jui-Chao Liu. 2021. Repositioning the Hakka in ContemporyTaiwan. (ISBN: 978-986-5434-21-2).Translated by Hsiang-Chih Hwang. Taipei: Linking Publishing Company, and Miaoli: Hakka Affairs Council. https://www.govbooks.com.tw/books/131396
  • 張維安, 簡美玲編,2021,《全球客家研究的實踐與發展》 (ISBN: 978-986-5470-01-2)。 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 河合洋尚・張維安編著,2020,《客家エスニシティとグローバル現象》(《客家族群與全球現象》),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館SER。
  • 蕭新煌、張翰璧、張維安編著,2020,《東南亞客家社團組織的網絡》。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遠流出版公司。
  • 張維安、謝世忠、劉瑞超,2019,《承蒙:臺灣客家與客家臺灣》。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 張維安編,2019,《客家與文化公民權》。新竹市:交大出版社。
  • 張維安、河合洋尚、何金樑編著,2018,《博物館與客家研究》。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 徐雨村、張維安、羅烈師編著,2018,《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歷史、族群、節慶與文化遺產》。苗栗:桂冠圖書公司。
  • 張維安編,2017,《在地、南向與全球客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陶振超編,2016《跨界思維:臺灣與全球客家的政策對話》。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等著,2015,《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台北:客家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張維安編著,2015,《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臺港澳》。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遠流出版公司。
  • 張維安 ,2015,《思索台灣客家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遠流出版公司。
  • 張維安、劉大和編,2015,《客家映臺灣:族群文化與客家認同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 張維安、劉大和編,2015,《客家映臺灣:族群產業與客家意象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 張維安、連瑞枝編,2015,《族群、社會與歷史:莊英章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連瑞枝編,2015,《族群、社會與歷史:莊英章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張翰璧編,2013,《基督教與客家文化》。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 張維安編,2013,《東南亞客家及其周邊》。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遠流出版公司。

專書篇章(2010-2023)

  • 張維安,2023,〈導論〉,頁11-27。張維安、河合洋尚主編,《族群與客家研究理論》。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2023,〈客家族群源流理論之知識社會學分析〉,頁63-89。張維安、河合洋尚主編,《族群與客家研究理論》。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2023,〈族群主流化理念之探討〉,頁147-171。張維安、河合洋尚主編,《族群與客家研究理論》。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2022,〈導論:周邊族群帶來客家的異質性〉。頁9-23。張維安主編,《客家與周邊族群關係》。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2022,〈雅優圳與木魚禪音: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關係的展示〉。頁73-98。張維安主編,《客家與周邊族群關係》。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 蕭新煌、周錦宏、張維安,2022,〈導論:跨域客家飲食文化的多樣性〉。頁7-22。蕭新煌、周錦宏、張維安主編,《客家飲食文化的跨國經驗》。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 張維安, 2021, 〈鍾肇政與客家運動:從新个客家人到21世紀新客家〉。頁97-115。收錄於周景宏、鍾延威、王保鍵主編,《鍾肇政的臺灣關懷》,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台北:遠流出版社。
  • 張維安、潘美玲、許維德,2021,〈歷史事實、社會實在與研究方法〉。頁iii-xiii。收錄於張維安、潘美玲、許維德主編,《客家與族群研究的技藝》,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2021,〈東南亞客家華人研究方法與實作:馬來西亞社會學田野訪查經驗〉。頁40-61。收錄於張維安、潘美玲、許維德主編,《客家與族群研究的技藝》,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2021,〈反思與轉變;台灣客家研究的特色與前瞻〉,頁17-32。收錄於張維安、簡美玲編《全球客家研究的實踐與發展 》 (ISBN:978-986-5470-01-2)。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 簡美玲,2021,〈客家研究的尺度〉頁5-13。收錄於張維安, 簡美玲《全球客家研究的實踐與發展》 (ISBN:978-986-5470-01-2)。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張翰璧,2020,〈南客北客大不同:台灣客家文化的多元性〉, 頁105-124。收錄於趙恩潔編,《南方社會 · 學:她者也是共同體》(上)。台北:左岸文化/遠足文化出版公司。
  • 張維安,2020,〈巴色差會與客家〉,頁97-113。收錄於黃宣衛編,《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張維安、張翰璧、黃子堅,2020,〈誰需要劉善邦?砂拉越石隆門帽山客家共和國的重建〉,頁249-267。收錄於張翰璧、楊昊編,《進步與正義的時代:蕭新煌教授與亞洲新臺灣》。高雄:巨流圖書公司。
  • 張維安,2020,〈全球客話發展趨勢之探討〉, 頁49-63。收錄於河合洋尚・張維安(編)《客家エスニシティとグローバル現象》(《客家族群與全球現象》),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館SER。
  • 張維安,2020,〈百年來客家族群網絡組織的發展與變遷〉,頁51-74。蕭新煌、張翰璧、張維安編著,2020 《東南亞客家社團組織的網絡》。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遠流出版公司。
  • 蕭新煌、張翰璧、張維安,2020,〈東南亞客家社團區域化的新方向〉,頁249-268。蕭新煌、張翰璧、張維安編著,2020 《東南亞客家社團組織的網絡》。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遠流出版公司。
  • 張維安,2019,〈客語復甦的社會基礎〉,頁131-146。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台灣客家還我母語運動30年》。台北: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
  • 劉堉珊、張維安,2019,〈嘗會與台灣客家社會特質的分析〉(重印),頁143-170。李文良編,《成為台灣客家人》。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 張維安,2019, 〈神廟的典藏:馬來西亞客家華人的仙師爺廟考察〉,頁248-263。吳小安、黃子堅編,《全球視野下的馬新華人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 張維安,2019, 〈客家意象、客家研究與客家學〉(重印),頁27-56。蕭新煌編,《客家研究與客家學》。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張志宇,2019, 〈土地、族群與經濟活動:中港溪與後龍溪流域的客家經濟特色〉(重印),頁27-56。俞龍通編,《客家文化產業生成與發展》。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2019,〈客家與文化公民權導論〉,張維安編《客家與文化公民權》,頁11-27。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2019,〈網路時代中孩童的電子邊疆〉(重印),倪鳴香編《童年沃野的變遷與創化》,頁61-82。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 潘美玲、張維安、鐘育志、黃憲達、劉奕蘭、許維德、林勇欣、陳明惠,2019,〈台灣客家族群基因溯源研究:社會學與生物學對話〉,頁180-201。蔡友月、潘美玲、陳宗文編,《臺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林彥甫,2018,〈生態博物館與苗栗獅潭社區發展雛議〉,頁23-40。張維安、何金樑、河合洋尚編,《博物館與客家研究》。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 陳邦畛、張維安,2018,〈六家客家伯公的面貌與變貌:新竹高鐵特區個案分析〉, 徐雨村、張維安、羅烈師編,《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歷史、族群、節慶與文化遺產》,頁111-139。苗栗:桂冠圖書公司。
  • 張維安,2018,〈泰國曼谷客家族群的宗教信仰〉, 張妙清編,《客家人客家事》,頁189-205。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 張維安,2018,〈東南亞華人的多元想像〉, 莫順宗、伍燕翎編,《新的紀元:東南亞華人新編》,頁53-72。吉隆坡:馬來西亞華總東南華人研究中心。
  • 張維安,2017,〈從馬來西亞客家到華人的在地信仰:仙師爺盛明利〉,頁227-245。蕭新煌編,《臺灣與東南亞客家認同的比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遠流出版公司。
  • 張維安,2017,〈東南亞華人社會的多元想像〉,頁53-72。莫順宗、伍燕翎編,《新的紀元:東南亞華人新編》。吉隆坡:馬來西亞華總東南亞華人研究中心。
  • 張維安,2017,〈微信上的客家〉,頁40-48。王建周編,《客家區域文化理論與實踐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黃子堅、張維安、張翰璧,2015,〈一個消失的社群:砂拉越的巴色會客家基督徒〉,張維安主編,頁125-142。《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臺港澳》。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遠流出版公司。
  • 張翰璧、張維安、黃子堅,2015,〈巴色教會與客家女子教育的發展〉,張維安主編,頁143-159。《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臺港澳》。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遠流出版公司。
  • 張維安,2015,〈族群文化產業發展與客家文化的未來〉(重印),頁3-18。張維安、劉大和主編等,《客家映臺灣:族群文化與客家認同》。苗栗:桂冠圖書公司。
  • 王雯君、張維安,2015,〈客家文化與產業創意:2004年客家桐花祭的分析〉(重印),頁129-155。張維安、劉大和主編等,《客家映臺灣:族群產業與客家意象》。苗栗:桂冠圖書公司。
  • 劉堉珊、張維安,2015,〈嘗會與臺灣客家社會特質的分析〉,頁309-337。張維安、連瑞枝主編,《族群、社會與歷史》(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中心。
  • 張維安,2015,〈鍾肇政與客家運動:從新的客家人談起〉,頁439-445。彭瑞金主編,《鍾肇政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
  • 張維安、陳麗華,2015,〈導論〉,頁1-22。張維安等,《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清領至民國九?年代》。南投:國史管臺灣文獻館。
  • 張維安、劉堉珊,2015,〈國家政策、客家族群與臺灣社會〉,頁219-251。張維安等,《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清領至民國九〇年代》。南投:國史管臺灣文獻館。
  • 張維安,2015,〈結論〉,頁253-259。張維安等,《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清領至民國九〇年代》。南投:國史管臺灣文獻館。
  • 張維安、張容嘉,2015,〈日本客家研究導論〉,頁1-19。張維安主持,《東贏客蹤:日本客家研究初探》。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 張維安,2015,〈日本客家特質〉,頁269-288。張維安主持,《東贏客蹤:日本客家研究初探》。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 張維安、丘海雄、李宗義,2014,〈淘汰、轉型、升級?東莞臺商產業升級之議題分析〉,頁77-104。王振寰等編,《西方與東方:高承恕與台灣社會學(經驗研究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 薛雲峰、張維安 ,2014,〈客家研究與臺灣主體性〉,頁193-20。許文堂主編《從當代問題探討台灣主體性的建立》。臺北市:台灣教授協會。
  • 張維安,2013,〈馬來西亞檳城海珠嶼大伯公的族群性格:客家與福建人之間〉,張維安編,《東南亞客家及其周邊》。頁33-54。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 張翰璧、張維安、王宏仁、劉清耿、郭瑞坤,2012,〈讓流動的生命說故事:當博物館與見新移民〉,頁31-48。廖仁義、王嵩山編,《當地方與上博物館:台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宜蘭:蘭陽博物館。
  • 張維安,2012,〈族群精神與經濟倫理:兼論客家硬頸精神及其經濟活動特徵〉。房學嘉等編,《客家商人與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研究》,頁18-35。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2012,〈從石扇堡到東萬律:羅芳伯金山夢尋蹤〉,徐雨村編,《族群遷移與宗教轉化:福德正神與大伯公研究論文集》,頁147-170。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出版。
  • 張維安、張翰璧,2012,〈馬來西亞砂拉越大伯公節意義初探〉,徐雨村編,《族群遷移與宗教轉化:福德正神與大伯公研究論文集》,頁93-118。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出版。
  • 王俊凱、張翰璧、張維安、王宏仁,2011,〈性別化的性別移民政治:關於國內策展的反思〉,頁333-352。王嵩山主編,《博物館展示的景觀》。臺北市:國立台灣博物館。
  • 張維安,2011,〈民間組織〉,章英華編,《中華民國發展史:社會發展》(下冊),頁417-443。臺北:政治大學、聯經公司。
  • 張維安,2011,〈客家企業家探索:台灣客家企業之經濟網絡〉,頁65-87。江明修編,《客家企業家》,臺北:智勝文化。
  • 張維安、張容嘉,2011,〈馬來西亞客家族群信仰〉,蕭新煌主編,《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頁339-366。臺北:中央研究院。
  • 張維安、張容嘉,2011,〈蘭芳共和國的創建與經營:華人烏托邦的想像〉,頁323-346。黃賢強編,《族群、歷史與文化:跨域研究東南亞和東亞》,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及八方文化出版公司。
  • 張翰璧、張維安,2011,〈馬來西亞浮羅山背(Balik Pulau)的客家族群分析〉,頁195-216。黃賢強編,《族群、歷史與文化:跨域研究東南亞和東亞》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及八方文化出版公司。
  • 張翰璧、張維安,2010,〈一個以社會邏輯為基礎的金融組織之分析:台灣儲蓄互助合作社〉,頁219-255。王宏仁、龔宜君編,《台灣的社會學想像》。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 張維安、張翰璧、柯瓊芳、廖經庭,2010,〈印尼客家社會探析:以桃園地區客家語印尼籍配偶為例〉,頁257-271。王宏仁、龔宜君編,《台灣的社會學想像》。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 張維安,2010,〈族群記憶與台灣家意識的形成〉,莊英章、簡美玲編,《客家的形成與變遷》,頁719-744。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 張維安、郭瑞坤,2010,〈族群論述與邊界之作〉,王嵩山主編,《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頁:1-13。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其他學術相關(2010-2024)

  •  張維安,2024,《客新聞專欄》https://hakkanews.tw/category/column/
    〈認識客家〉、〈客家知識生成的社會脈絡〉、〈客家北方漢人起源論及其發展〉、〈客家北方漢人起源論及其反思〉、〈客家北方漢人起源論的知識社會學分析〉
  • 張維安,2024,〈托福於在地神靈:序拿督公研究〉,《拿督公研究–史料與田野調查》。馬來西亞:拉曼大學。
  • 張維安,2023,〈置身事內的學者典範〉,頁11-14。張秀蓉,《徐正光學、政經歷:關懷客家放眼天下》。台北:客家委員會。
  • 張維安,2023,〈田野、研究、翻譯,以及與經典的對話〉(推薦序)《徐雨村譯,白瑨(Jean DeBernardi)原著,《歸屬之儀: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群的記憶、現代性與身分認同》。新北市:左岸文化。
  • 張維安,2020,〈國家、族群與生活〉,頁393-400。河合洋尚・張維安(編)《客家エスニシティとグローバル現象》(《客家族群與全球現象》),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館SER。
  • 張維安,2020,〈大洋洲新喀里多尼亞客家觀察報告〉,頁191-202。河合洋尚・張維安(編)《客家エスニシティとグローバル現象》(《客家族群與全球現象》),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館SER。
  • 張維安,2020,〈全球客家族群移民遷徙概述(上篇)〉,《世界客家雜誌》,9:65-68。
  • 張維安,2020,〈全球客家族群移民遷徙概述(下篇)〉,《世界客家雜誌》,10:8-10。
  • 張維安,2007 〈人文學科與通識教育〉。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簡訊第四十四期, 2007

會議論文(2010-2021)

  • 張維安、張陳基、張翰璧,2020,〈臺灣客籍美國人網絡研究〉,「2020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論文。南投:國立國際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2020年9月26-27日。
  • Tsai, Fen-fang, Wei An Chang and Han Pi Chang, 2019, “Hakka Indonesian Spouse Immigrants from Kota Singkawang in Taiwan.” SEASIA Biennial Conference 2019: Change and Resistance: Future Directions of Southeast Asia. Taipei: Academia Sinica (Dec. 5-7. 2019)
  • 蔡芬芳、張維安, 張翰璧, 2019, 〈華人信仰 的在地化:以馬來西亞仙師爺信仰為例 〉, 「臺馬客家帶比較研究」研討會論文 。台北: 臺北市客家文化會館。2019年11月30日。
  • 何家齊、張維安, 2019, 〈浪漫臺三線的浮現〉, 「臺馬客家帶比較研究」研討會論文 。台北: 臺北市客家文化會館。2019年11月30日。
  • 張維安、劉堉珊、劉瑞超,2019,〈回到未來的浪漫臺三線〉,「2019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9年9月28-29日。
  • 張維安,2018,〈東南亞客家華人研究方法與實作:基於馬來西亞的社會學田野經驗〉,《馬來西亞華人史研究再出發:理論、方法與實踐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歷史與考古出版中心主辦。廣東陸豐麗景半島酒店。
  • 張維安、劉堉珊、劉瑞超,2018,〈北臺灣臺三線之族群關係:產經、宗教與客家文化廊帶之浮現〉,《界域的建構與跨越:亞洲季風區的社會、文化與族群》,2018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台東:台東大學。
  • 張翰璧、蔡芬芳,張維安,2018,〈台灣的印尼山口洋客家婚姻移民〉,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Indonesian Studies. 廈門:廈門大學。
  • 張維安,2018,〈客語復甦的社會基礎〉,《台灣客家還我母語運動 30 年研討會》,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辦。台北: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
  • 張維安、張翰壁、王宏仁、葉依婷,2018,〈災後重建:在客家社區重建中探索客家元素〉,《2018 年臺中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台中:臺中市土牛活動中心
  • 張維安、張翰璧,2018,〈南北客:臺灣客家文化的多樣性〉,《民主多元的南方社會」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
  • 張維安,2017,〈生態博物館與台三線獅潭社區之發展〉,《2017博物館與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苗栗: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館。(2017.12.16-17)
  • 黃宣衛、張維安、張翰璧,2017,〈「客家、巴色差會及太平天國」展示研究〉,《2017博物館與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苗栗: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館。(2017.12.16-17)
  • 張維安,2017,〈展示客家:直轄市客家文物館與文化園區之考察〉,《2017客家文化博物館與社區營造》。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2017.11.10)
  • 張維安、徐仁清,2017,〈怒潮學員的客家記憶與社會網絡〉,《紀念胡璉將軍110歲誕辰 :胡璉與中華民國研討會》論文, 新竹新埔:社團法人怒潮同學校友會、金門酒廠胡璉藝術文化基金會、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主辦。(2017.11.18)?
  • CHIU, Ann Shu-ju and Wei-An CHANG, 2017, “Hakka Identity and Cyberspace Constructio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Land Is Our Land: Chinese Pluralities Through the Americas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 Hilton San Francisco.(2017/10/5-8)
  • 張維安, 2017,〈微信上的客家〉,《第八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廣西:廣西客家海外聯誼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集團、廣西師範大學客家研究院、桂林市客家海外聯誼會。(桂林市桂山大酒店,2017.08.18-21)。
  • 張維安,2017,〈從石扇堡到東萬律:羅芳伯金山夢尋蹤〉,《羅芳伯歷史文化研討會》。曼谷:世界羅氏宗親聯誼總會、泰國梅縣會館。(泰國中華總商會光華堂 THAI CC 大廈九樓,2017.7.8-10)。
  • 潘美玲、張維安、鐘育志、黃憲達、許維德、林勇欣、劉奕蘭、陳明惠,2016,〈客家源流辨析:社會學和生物學的對話〉,《第四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6.11.20-21。
  • 劉奕蘭、潘美玲、張維安、許維德,2016,〈客家性格特色與族群認同的關連〉,《社會創新與設計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6.11.14。
  • 潘美玲、張維安、鐘育志、黃憲達、許維德、林勇欣、劉奕蘭、陳明惠,2016,〈尋找客家人—當人體與社會研究遇到族群變項〉,《2016臺灣科技與社會學年會》。臺南市。2016.3.25-26。
  • Danny Wong Tze Ken, Chang Wei An, Chang Han Bi and Chern Li Hua, 2016 “The Early Transformation of the Hakka Christians under the Basel Church in Sabah: a study of marriage certificates, 1920-1930,” 《第四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學客家文化學院。2016.9.10~11。
  • 張翰璧、黃子堅、張維安、陳麗華,2016,〈三巴教會在客家地區傳教的分與合:以《德華朔望報》(1908-1911年)為例〉,《第四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學客家文化學院。2016.9.10~11。
  • 陳麗華、黃子堅、張維安、張翰璧,2016,〈從客家研究鼻祖到客家教會領袖:二十世紀下半葉羅香林在香港的信仰轉變〉,《第四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學客家文化學院。2016.9.10~11。
  • 陳麗華、張翰璧、黃子堅、張維安,2016,〈粵東客家基督教區域的形成:1850年代至1940年代巴色會擴散的機制與影響〉,《第四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學客家文化學院。2016.9.10~11。
  • 張維安、黃國富,2016,〈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與臺灣社會的互動關係〉,《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國際研討會》。新加坡:國立新加坡大學雲茂潮中華文化研究中心。2016.12.2~3。
  • 張維安,2016,〈仙四師爺研究:馬來西亞客家華人在地信仰個案分析〉,《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研究:歷史、政治與文化國際學術會議》。北京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華人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北京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2016.12.3~6。
  • 張維安、張翰璧、黃子堅,2014〈誰需要劉善邦:砂拉越石隆門帽山客家共和國的重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新視野 — 族群、傳播、社會創新》。新竹: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4.11.14。
  • 張翰璧、張維安、黃子堅,2014,〈台灣與東南亞巴色教會中的女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新視野:族群、傳播、社會創新》。新竹: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4.11.14。
  • 黃子堅、張維安、張翰璧,2014,“The Basel Hakka Christians of Sarawak: a Community that had ‘Disappeared’ ” (一?消失掉的社群:砂拉越的巴色?客家基督徒),《第三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學院。2014.11.8-9。
  • 張維安,2014,〈馬來西亞客家研究及其文化發展的初步觀察〉,《第三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2014.11.8-9。
  • 張維安,2014,〈馬來西亞客家研究及其文化發展的初步觀察〉,《第三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2014.11.8-9。
  • 張維安、彭佳玲,2014,〈臺灣原住民、客家族群與數位機會之賦能與融入〉,《2014資訊社會數位應用行為趨勢研討會》。國發會、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主辦。台北: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2014-10-14。
  • 張維安,2014,〈海外客家移民的集體趨勢:以客家語言的使用為例〉,《海外華人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方法、理論、視域》國際學術會議。南洋理工大學。2014.3.21-22。
  • 張維安、邱淑如,2013,〈台灣與海外客家想像社群的建構:以客家委員會網站為例〉,《2013全球化新視野II:聚落、族群與社會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11月14-15日。
  • 劉堉珊、張維安,2013,〈客家與台灣社會:試以嘗會為分析對象〉,《族群、社會與歷史:臺灣在地研究的實踐與開展》,莊英章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2013.6.25-26。
  • 張維安、丘海雄、李宗義,2013,〈淘汰、轉型、升級?東莞臺商產業升級之議題分析〉《西方社會理論的多元探索與東亞資本主義經驗研究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系。(國立清華大學主軸增能整合型計畫(102N2531E1))。
  • Chang, Wei an, Shu Ju Chiu. 2012. “The Internet that Connects Hakka to their Ethnic Counterpar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sia Pacific Studies 3rd Annual Conference: Change in the Asia Pacific Worl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Hong Kong: The department of Japanese Studies, CUHK. 2012.11. 23-24.
  • Chang, Wei an. 2012. “Silent Social Reform: The Compassion Relief Tzu-Chi Foundation as a Model for Social Change” (revised version),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Religion, Resistance, Movements, and Politics in Greater China. Oregon: Corvallis. 2012.10. 26- 27。
  • 薛雲峰、張維安,2012,〈客家研究與臺灣主體性〉,《從當代問題探討臺灣主體性的建立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教授協會主辦。2012.10.20-21。
  • 張維安,2012,〈從石扇堡到東萬律:羅芳伯金山夢尋蹤〉,《第三屆東亞人文學論壇:離
    散、遷徙與東亞的區域化》。北京: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12.3.15-18。

榮譽紀錄

  • 2017 客家貢獻獎(傑出成就獎-學術類)
  • 2000,2003,2004,2008,2010,2014-2021 國科會(科技部)研究計劃(獲得主持人費奬勵)
  • 2013-2021 國立通大學教教師學術研究卓越奬勵
  • 2006-2012 國立清華大學教師學術卓越獎勵
  • 2015 苗栗縣新隆國小模範校友
  • 2008 東海大學第九屆傑出校友
  • 2005 國立新加坡大學訪問學者(2005.3)
  • 2002 國科會第40屆科技人員國外短期研究(2002)[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June–Sept. 2002]。
  • 2000 澳洲國立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 Comtempary China Centre,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2000, Summer.
  • 1999 華盛頓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者[Visiting Scholar,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1999, Summer.
  • 1997-1998 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Visiting Scholar of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 1996-1998 蔣經國基金會研究獎助(Research Grant, 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 1990-1991 傅爾布萊特博士後獎學金(Fulbright-Hays Grant, Post 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 1989-1995, 1998 國科會甲等獎助(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esearch Award)
  • 1987 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 (Membership of Phi Tao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

學術社群服務

  • 2019-2020 國立交通大學學術倫理與研究誠信諮詢委員會 諮詢委員。
  • 2013-2020 主編,《全球客家研究》。交通大學客家學院。
  • 2020-2021 書評編輯委員,《全球客家研究》。交通大學客家學院。
  • 2010-2024 編輯委員,《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會。
  • 2018-2020 編輯委員,《博物館與文化》
  • 2010-2024 編輯委員,《客家研究》期刊。
  • 2016-2018 編輯委員,《逢甲人文社會學報》期刊
  • 2018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執行委員(Executive Commitee Member, Research Institue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OST)
  • 2016-2018 國立交通大學人體與行為研究倫理委員會 委員(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 for Human Subject Protection, NCTU)
  • 2016-2016 Article Editor, SAGE Open.
  • 2014-2017 主編,《資訊社會研究》。臺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
  • 2016-2018 編輯委員,《桃園客家》期刊
  • 2013-2015 台灣東南亞研究學會 常務理事。
  • 2012-2020 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常務理事。
  • 2012-2019 台灣客家智庫 常務理事。
  • 2012-2014 新客家文化協會 常務監事。
  • 2014-2017 主編,《資訊社會研究》。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
  • 2010-2013 編輯委員,《資訊社會研究》。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
  • 2010-2017 編輯委員,《前瞻科技與管理》期刊。
  • 2010-2015 編輯委員,《公共事務與族群研究》。
  • 2010-2012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中心 執行委員。
  • 2009-2012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中心 諮詢委員。
  • 2009-2011 臺灣社會學會 常務監事。
  • 2008-2012 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指導委員會 委員。
  • 2006-2012 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 執行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