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是充滿活力、承載科技創新與人文氣息的好地方。在這裡,每天都有無數青春的腳步穿梭於課堂與步道間,而茶與咖啡,就像是這日常風景中最溫柔的點綴,總是默默地陪伴著我們。若這份專屬校園的獨特香氣與記憶,能成為一間紀念品專賣店的靈感來源,你會怎麼設計它? 學校一直希望能為大家規劃一個結合紀念品販售與輕食餐飲的複合式空間,打造可供師生、校友與來訪賓客停留的溫暖場域,除了展現獨有的校園文化,也能讓大家有更多交流的機會。為此,我們誠摯邀請全校師生發揮創意,設計出具校園精神與文化溫度的紀念品專賣店空間構想,讓這個空間不只是商店,更是校園記憶與創意的交會點。 【辦理單位】 一、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二、承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三、聯繫窗口:莊小姐,電話:(03)571-2121#52497;電子郵件:ttc@nycu.edu.tw。 【辦理方式】 一、徵件對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全體師生,無論系所或背景,個人或團隊皆可參與。採團隊報名者,每組2至4人為限。 二、徵件內容:投件作品格式不限,可為Word、PPT、PDF、插圖手稿(掃描上傳)、短影片等。須包含以下內容:...
閱讀更多List of Activities
【公告】援筆立成頒獎典禮圓滿落幕
用文字牽起校園記憶,書寫跨世代情感 2025.05.04 陽明交通大學「援筆立成」徵文比賽頒獎典禮於今(4)日在陽明校區舉行,頒獎典禮以穿梭過往與現在,重溫青春的篇章為主軸,在回憶與文字交織的過程中,共同見證時光留下的溫柔印記。 典禮由林奇宏校長親臨主持,並與周倩副校長及作家張曉風老師一同頒發獎項。張曉風老師是陽明交通大學的退休教授,有感於合校後師生對於共同記憶保存與連結的渴望,特別發起並親自構思、參與本次活動,盼以文字串聯校園的情感與歷史。典禮中特別安排得獎作品情境朗讀,透過聲音與旋律帶領參與者身歷其境,喚起屬於自己心中的校園回憶。 林奇宏校長在致詞中表示:「援筆立成,是一次與自己對話、與學校對話的過程。這些文字,不只是個人記憶的寄託,更是陽明交大共同文化的延伸與累積。」張曉風老師也提到:「援筆立成原典的含義頗有『才氣縱橫』的意味,本次徵文比賽以簡要的、直抒的記實,不必刻意修飾,以存其真的概念出發,鼓勵校友、在學學生寫下屬於自己的故事,很開心看到那麼多優秀的作品,讓我們相信文字可以帶來感動與力量。」 本次活動共徵得225篇作品,經過初審與複審,最終有30篇作品獲得獎項。內容涵蓋初入校園的懵懂,到課業與生活的點滴,乃至畢業後遠行的回望。特優3篇作品描繪出陽明交大學子間的深厚情誼與校園獨特風貌。〈夜路,有光〉刻劃研究生從實驗室晚歸路上的互助與關懷;〈交大+陽明=陽明交大,學長+老師=還是學長〉以幽默筆觸回顧學生到教師的身分轉變,並見證合校歲月;〈陽明是一座山〉則以爬坡為隱喻,訴說追夢的艱辛與堅持。 除了頒獎,校方也在現場設置「回憶書牆」展示得獎作品,並提供「寫給未來」明信片,讓與會者留下此刻的心情。主辦單位將於一年後寄出這些明信片,成為另一段時光的伏筆。 「援筆立成」不只是頒獎典禮,更是一場記憶的聚會、一場與過去對話的溫柔邀約。校方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類似文字活動,讓書寫在數位時代中仍保有溫度與力量,成為不同世代傳遞情感與思想的橋樑。 更多典禮花絮:https://real-time.tw/event.php?flickr_num=72177720325872109 得獎作品欣賞:https://rchss.nycu.edu.tw/archives/5519
閱讀更多【公告】人社領域跨域演講系列【教育×AI×數據分析】課堂解碼:如何透過數據分析及線上學習資料預測學習成效 圓滿落幕
本中心於113年11月19日假本校人社三館舉辦人社領域跨域系列演講,講題為:【教育×AI×數據分析】課堂解碼:如何透過數據分析及線上學習資料預測學習成效。此場講座邀請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的Prof. Jiun-Yu Wu(吳俊育教授),分享關於人工智慧(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共吸引54位學生及教研人員熱情參與。這場演講深入探討了AI的理論基礎、應用範圍及其對教育的影響,特別聚焦於數位學習環境和學習分析(Learning Analytics)的研究。 演講首先介紹了人工智慧的兩大分類:狹義人工智慧(Narrow AI)和廣義人工智慧(General AI)。狹義AI專注於執行特定任務,如自動駕駛和語音助理;而廣義AI的目標是開發能處理所有人類可執行任務的系統,目前仍在爆發性研究階段。人工智慧的基本能力包括學習(從資訊中獲取知識和規則)、推理(基於規則得出結論)和自我糾正(進一步優化)。 吳俊育教授表示,AI在教育中的應用包括個人化學習、輔助教學以提升教育公平性。它也造成了學習模式的變化。然而,AI與人類協作時也面臨挑戰,如AI生成內容不能適用於實際需求,容易導致人機互動中的誤解和不精確結果。此外,數位工具的應用也會導致數位分心,降低學習成效,技術工具的使用需要透過分析歷程資料,回饋結果給AI與科技,時刻微調以平衡學生學習需求與壓力。...
閱讀更多歡迎報名 11/7 (四)學術倫理專題講座(中文)
11/7 講座資訊「研究計畫申請、執行與結案應注意的學術倫理議題:研究計畫涉及學生學位論文或計畫補助單位常見的學術倫理違失案例」(中文演講) 教育部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臺灣學術倫理教育學會將於 2024 年 11 月 7 日(四)共同舉辦「學術倫理專題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孫以瀚研究員,主講「研究計畫申請、執行與結案應注意的學術倫理議題:研究計畫涉及學生學位論文或計畫補助單位常見的學術倫理違失案例」。本次講座全程參與且當日完成簽到與簽退並符合規定者,可獲得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 2...
閱讀更多